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视频_日本AⅤ一级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免费免费_欧美

  • <ul id="mevil"></ul>

          征文作品選登 建德新聞網(wǎng)
          0571-64718371
          舉報電話: 0571-64734823
          我要投稿
          建德市新聞傳媒中心 主辦
          您當前的位置: 建德新聞網(wǎng) > 熱點專題 > 壯麗70年 > 征文作品選登

          微信掃一掃分享

          老家的舊缸灶
          2019-09-26 08:42

          □ 朱睦卿

          梅城古城掀起了大規(guī)模的棚戶區(qū)改造,老家的老房子也在拆遷改造之列。這幢老房子是上世紀60年代從人家手里買來的,有些年頭了。隨著姐妹們長大,老人故去,已經(jīng)多年沒人居住了,只能租給進城打工的農(nóng)民工,不圖房租,只盼有人居住,門窗可以常開通風,延緩老房子衰朽的速度而已。

          收拾老器物的時候,看到了角落里的一個舊缸灶,上面積滿了歲月的灰塵,默默地守候在這里已經(jīng)有幾十年的光陰了。

          缸灶是嚴州土話,就是瓦灶,是用泥土燒成的鍋灶。瓦灶是連鍋臺都搭不起的窮苦人家才會用的東西?!袄K床瓦灶”是形容貧窮生活的常用詞,曹雪芹在《紅樓夢》中形容自己的窮困生活時就說過“蓬牖茅椽,瓦灶繩床”的話。顧名思義,缸灶的造型就像傳統(tǒng)的水缸,不過多出一個燒火的口子而已。灶壁比較厚,不像水缸那樣薄薄的一層,以保溫和隔熱。缸灶體積小巧,便于搬遷,是居處逼仄的升斗小民和浮家泛宅的船戶人家必備的炊具,在社會普遍貧窮的年代,缸灶的需求量很大,碗店或雜貨店里都可以買到。

          上世紀50年代后期,全國掀起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,分散的手工業(yè)者被組織起來,成立了手工業(yè)合作小組和生產(chǎn)合作社,我們家也從嚴東關(guān)遷到梅城南門外的黃浦街,租了一戶篾匠店的房子住。黃浦街瀕臨江邊,地勢低洼,常常要漲大水,這里的房子多用木板搭成,住處十分窄小,居民只能用缸灶來做飯。

          缸灶只是里弄居民和江上船民的炊具,鄉(xiāng)下農(nóng)民和大戶人家是不會用的,每戶人家都有廚房。民以食為天。對于細民百姓來說,吃飯是天大的事。灶臺加上盛水的大水缸、擺放油鹽碗筷的菜櫥,是廚房間的“標配”,要占去廚房的大部分空間。燃料主要是山上砍來的柴草。由于柴草燃燒的速度很快,必須不斷地往灶膛里添加,因此,灶下添柴燒火和灶上掌勺炒菜必須兩個人才能進行。柴草塞得太多或者是沒有干透,火苗起不來,就要用火筒往灶膛里吹,輸送氧氣以助燃?;鹜灿帽诖旨毜拿褡龀?,長約兩尺,一般為兩節(jié),吹氣的一頭空心不留節(jié);另一頭則保留竹節(jié),節(jié)上鉆一小孔,以保證吹出來的風有足夠的力量。短小的柴火要用火鉗夾到灶膛深處。飯做好之后,灶膛里沒有燒盡的炭火可以退出來放入炭壇里悶黑做炭;冬天則直接放置到竹篾編的火熜里取暖。燒盡的柴灰要用火撬(鐵锨)鏟出,稱為爐灰,可以當肥料用?;疸Q、火筒和火撬構(gòu)成了灶下的“三大件”,缺一不可。

          嚴州土話稱廚房間為“鑊灶下”,雖然俗了一點,但卻很形象:廚房間原本就是以灶臺為中心的,所以下廚做飯也叫“下灶”?!吧系脧d堂,下得廚房”,是對一個已婚女子的最高評價。古詩中就有“三日入廚下,洗手作羹湯。未諳姑食性,先遣小姑嘗”(唐王建《新嫁娘詞》)的詩。女子新婚三日必須下廚,這是古代的習俗也是必須遵守的規(guī)矩。

          鑊灶下是孩子們最想去的地方,因為這里有好吃的東西,可以在這里得到一點母親的“賞賜”。以前孩子多,除了過年過節(jié),小孩是不能上桌的,吃飯都在鑊灶下的水缸蓋上進行。水缸是那時家家必備的用具,大的可以裝三四擔水,小的至少也能裝兩擔水,水缸必須加蓋,以防雜物污染。水缸蓋嚴州土話叫“水缸板”,用厚木板做成,最小的也有一米見方,供幾個孩子吃飯已經(jīng)足夠了。我從小到大都是在水缸板上吃飯,可以說是在水缸板的邊上長大的。通了自來水之后,水桶、水缸以及與之相伴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都消失了,獨生子女成了家中的“小皇帝”,捧都來不及,不要說沒有了水缸板,就是有也不會讓“小皇帝”在水缸板上吃飯的了。

          上世紀70年代,浙江搞起了“奪煤大會戰(zhàn)”,這個時候新安江和梅城辦起了煤球廠,煤球雖然很難燒尤其是發(fā)爐子很難,常常弄得灰頭土臉的,但可以免去上山砍柴之苦,已經(jīng)是進了一大步了。燒柴的灶臺和缸灶被一只只煤球爐子代替,后來又改成了有孔的蜂窩煤餅,比起煤球好多了。但是火力總是不大,燒一頓飯要很長時間,要是來了客人常常弄得捉襟見肘,窮于應付。那時我已經(jīng)到新安江來工作了,開門七件事,柴米油鹽醬醋茶,買煤餅是家里的一件大事。雖然要憑票購買,但是“僧多粥少”,煤餅廠的生產(chǎn)老是跟不上,買煤餅要排很長的隊,往往是模子里沖出一只就被守在邊上的人拿走了,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爭搶的場面,甚至鬧出了手指傷殘的事故。

          80年代以后,逐漸用上了罐裝煤氣,煤餅漸漸退出廚房;再往后,家家戶戶都安裝了煤氣管,煤氣管道和自來水管、網(wǎng)絡線路一起,進入了千家萬戶。

          告別了幾千年的大柴灶,用過可以移動的小缸灶,拎過煤(餅)球爐,換上了煤氣灶,又用上了電飯鍋,改革開放的中國用了40年的時間就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,從最原始的煙熏火燎的柴灶進入到了燃氣化、電氣化的時代。我深深地為我們這一代人慶幸:我們是幸運的,因為我們是這一巨大變化的見證人。

          責任編輯: 許萍

          掃一掃關(guān)注官方微信